歷史建筑,濃縮著一個城市的變遷,其一磚一瓦的修復都大有學問。近日,我市正式出臺的《歷史建筑修復建設技術導則》,就對此給出了明確指引。
渝中區(qū)白象街云集了4處市級文物建筑,還有5處區(qū)級文物建筑。其中,山西會館舊址、李耀庭公館舊址、藥材公會舊址等建于清末的建筑,具有鮮明的中西結合的開埠風格,歷史價值較高。目前,這9處文物建筑修繕已經全面鋪開,預計5月底完工。按照這次發(fā)布的技術導則,歷史建筑的修復應優(yōu)先并充分利用原建筑材料,使用替代材料宜選用與原建筑材料相同歷史時期的同類材料。以江全泰號舊址修繕為例,大到建筑結構,小到室內粉刷,都遵從了“修舊如舊”的原則。
重慶巴人文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現(xiàn)場負責人余輝告訴記者,在修繕之前,他們對該處建筑物進行了采樣,判斷原來采用了麻、石灰、炭渣,所以現(xiàn)在做成了紙筋灰墻面。
截至目前,我市已發(fā)布的歷史建筑共計五批644處。市住建委表示,新出臺的歷史建筑修復建設技術導則,涉及前期準備、設計施工及竣工驗收等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,就是為了給歷史建筑的修繕保護立“規(guī)矩”。
市住房城鄉(xiāng)建委設計與綠色建筑發(fā)展處副處長田玲表示,他們計劃再用兩年的時間,對我市歷史建筑的要素進行提煉,以圖則的形式進行再現(xiàn),直觀地告訴大家歷史建筑如何修復。